1、镜片法
(1)、完全矫正屈光不正
(2)、遮盖左眼,检测右眼
(3)、拉下近用视力表杆,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处,打开近用视力表
(4)、打开近用照明灯,保证良好的照度,检查患者近用视力
(5)、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(远视力)的上一行视标,患者有两种情况,一为看清,另一种为看不清
(6)、如看清,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 2.5D ,此时在患者眼前以-0.25D 为一档,缓慢增加负镜片(其间隔时间为5″~10″以保证患者在每次增加镜片之后有充足的时间恢复视标的清晰)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,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数。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加上 2.5D (40cm 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)。例如:在患者眼前加 -2.50D 持续模糊,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 -2.25D ,患者的调节幅度为2.25+2.5=4.75D 。
(6)、如果患者看不清 40cm 处的视标,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 2.5D,此时在眼前增加正镜片,缓慢增加,直到刚刚能看清视标,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。调节广度等于2.5D(40cm 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)减去增加的正镜度数。
(7)、遮盖右眼,打开左眼,重复(4)-(6) 步,测量左眼的调节幅度。
(8)、打开双眼,重复(4)-(6)步,检查双眼的调节幅度。
2、调节近点法
(1)、完全矫正屈光不正
(2)、遮盖左眼,检测右眼
(3)、拉下近用视力表杆,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处,打开近用视力表。
(4)、打开仅用照明灯,检查患者近用视力。
(5)、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(远视力)的上一行视标,缓慢向患者移近,直至视标持续模糊
(6)、记录距离,即为患者的调节近点。
(其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广度,例如:在眼前 10 厘米处开始模糊,调节广度为 0.1m 的倒数即 10D)
(7)遮盖右眼,检查左眼,重复(3)-(5)步,检查左眼的调节广度
(8)打开双眼,重复(3)-(5)步,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
记录: OD :( ) OS :( ) OU :( )
3、Donder's 表
年龄 |
近点(CM) |
调节广度( D) |
10 |
7 |
14 |
20 |
10 |
10 |
30 |
14 |
7 |
40 |
22 |
4.5 |
50 |
40 |
2.5 |
60 |
100 |
1 |
4、公式:Hofstetter 在 20 世纪 50 年代,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,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:
最小调节幅度 =15-0.25 ×年龄
平均调节幅度 =18.5-0.30 ×年龄
最大调节幅度 =25-0.40 ×年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