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新闻动态

眼镜生产商越位进攻连锁终端 揭开眼镜业价格底线

 发布时间:2009-05-25 查看次数:

  来源: 南方都市报  作者:肖昕 叶华 2009-5-16
核心提示:现在许多眼镜零售企业的商品周转天数远大于对供应商的付款天数,如某些零售企业商品平均周转天数为60天,而供应商平均付款天数为30天。如果供应商流动资金不足,就会产生断货、缺货等行为。如果有较多上游的供应厂商出现资金链问题,眼镜零售连锁企业必将面临生存危机。
全国每年有100亿眼镜消费,1/4出自广州。
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眼镜,有60%~70%产自深圳。
广东,这里已形成高度牢固的眼镜行业竞争格局,但不时有新进者试图打破原有商业模式,改写行规。逻辑一致,情节甚至雷同。
广州美多眼镜超市总经理元云锐,近日对媒体大谈他的“屠夫构想”:“目前号称平价的眼镜超市,大部分产品的利润空间仍有60%,同样的产品,我们想把这个价格拉下1/3,做成普通百姓都有兴趣买三五副眼镜的那种眼镜超市。”
在消费者信心指数大降的今天,明廊早已纳入外资版图、眼镜直通车正欲略缩战线,这些广东眼镜行业的先行者,是否认同眼镜行业仍是暴力行业的说法?又如何对待这些透露价格底线的“叛徒”?
?“仅在广州,我们就有四十多家店,这么大的盘子足够支撑直接从厂家进货,绕开中间环节,我们也有低至198元/副的平价镜架。”广州明廊眼镜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陈青说。
广东眼镜商会副会长李照教的“静文爱眼”眼镜定制店,也开张了,与美多眼镜超市一样,起点都在广东,试水时间都选在“五一”前后,但闯江湖选择路径和背景却不一样———美多陶醉于低于“平价”的百姓眼镜,而后者执着于为精英量身定制个性眼镜;他们,一个是批发商的宠儿,一个是制造商的长子。
?“《福布斯》财富榜为何没眼镜大佬?”
?“20元的镜架,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,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,400元卖给你是行情。”这句顺口溜很直观地给大众传达一个信息:眼镜行业就是暴利!
?“如果眼镜是暴利行业,为何进入《福布斯》财富榜单的都是地产商,没有一个是眼镜大佬?!”李照教如此反诘。
而在美多总经理元云锐看来,更贴近事实的说法应该是“眼镜行业有暴利,但肯定不是整个行业的暴利”。采访中,元云锐向记者展示三张不同眼镜卖场的进货单,他认为,中国眼镜的配件出厂价很低,眼镜的加工利润大致在10%左右,分摊到一副眼镜上不过十来块钱,然而这些眼镜的销售利润却能达到300%~500%,算下来,一副出厂价才80块钱的眼镜,市场上的零售价约为四五百元。
“眼镜的流通成本和库存风险都很高,店铺的租金又是一路高扬,经销商还要考虑追讨拖欠应付账款的差旅费,剔除各类风险成本、眼镜各个流通环节的商家,其实利润也不算高。”广州眼镜直通车董事长司徒尚炎告诉记者,“三分眼镜、七分费用”,每副眼镜分摊的销售费用过高,这才是导致“暴利”的根源。
眼镜零售的“三角债”
一场金融危机让中国眼镜市场曾经的盈利典范———期货销售模式遭遇滑铁卢。在制造领域节节败退的背景下,中国眼镜零售的好景也已经不再。
来自w ind资讯跟踪的数据显示,2009年2月,中国眼镜制造负债合计869682.7万元,负债同比增长17 .43%;中国眼镜制造产成品132634.2万元,产成品同比增长速度由金融危机前的22.53%放缓至目前的2.87%.这意味着,承受资金重压的眼镜制造商,越来越倾向于用现金交易的方式出货。
在此之前,除了雷鹏、花花公子等国际名牌眼镜上架任何一家渠道终端,都是采取现金铺货,价格体系颇为稳定、透明。宝岛、东方等多数传统眼镜专卖店是用“期货”经营,即通过各级代理商或经销商,直接将国产眼镜的货品铺给终端零售,按照销量情况来分配利润。一般来说,这种模式的进货价要比现金铺货贵15%左右,但零售商无须承担库存风险,而且销售完毕后才结账,无须占用经营资金,铺租成了最大的经营成本。
容易导致的结果是,“三角债”风险高企,业内企业资本收益率降低,最终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。2008年9月,几乎就在金融风暴正式登陆的同一时间,江苏省大丰市当地最大的眼镜连锁店——康明眼镜轰然倒地。
眼镜超市逆市降价
一叶知秋。眼镜市场需要整合,因为整合后才能够达到效率最高,成本最低。
早在2005年,眼镜直通车董事长司徒尚炎就洞察到这一商机。他在中国首拓眼镜超市模式,新开眼镜直通车,打破传统眼镜店选址旺街旺铺的做法,剑走偏门,将节省下来的铺租成本投放到进货渠道———一律现金进货,同城同货相比,售价直降1/3~1/2,迅速崛起。
  “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,损害了广大眼镜业经营者的利益……(因此)商会零售委员会呼吁广大会员共同抵制这种损人利己做法,抵制与直通车经营所有雷同的眼镜品牌,以维护自己利益。”这是当年广州眼镜商会发出《致全体零售商和批发商的一封信》的内容,一度试图“封杀”薄利多销的眼镜超市经营模式。
但时至今日,“谁还会通过代理商来进货呀?!光在广州,我们就有四十多家店,这么大的盘子足够支撑直接从厂家进货,绕开中间环节,我们也有低至198元/副的平价镜架。”广州明廊眼镜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陈青说,在眼镜业跑马圈地的连锁发展过程中,仅靠商业模式是不足以保持一马当先的,因为这个模式简单明了,很容易被人模仿,终极角力在于服务。
美多“百姓店”叫板直通车
在业内人士看来,眼镜超市的模式至少需要面对两大挑战:一是需要占有甚至垄断特定资源,才能保证低价优势;二是纯价格的利器对消费者是否持续有效。
中国最大的眼镜门户网站——眼镜人的首页上,关于“你认为眼镜超市有发展前途吗?”的网络调查颇为显眼。结果显示,22%的网民认为“大有可为”,49%的网民认为“没有生命力”,30%的网民认为“有待观察”。
从事眼镜批发行业十数年的元云锐,是“大有可为”的绝对拥护者。他在西安、沈阳等城市攻城掠地小有建树后,今年五一大举南下广州,在江南商业街等地开设“美多眼镜超市”,并放出豪言:年内在广州铺出10家眼镜超市,全为直营模式,坦言要复制直通车眼镜模式,再掀眼镜“比平价低1/3的风暴”。?
问题是,简单的复制当然不能给产业和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。眼镜直通车自己目前也放缓复制自己的步伐,跟随者命运又如何?据直通车董事长司徒尚炎透露,广州眼镜直通车的门店数将从原有的17家调整为15家,“为了确保现金流充足,暂不考虑扩充规模。”
当然,眼镜超市的生命力仍然存在,关键是如何细分市场。美多眼镜超市总经理元云锐认为,眼镜直通车在平价与利润之间存在悖论。“尽管直通车的售价要比同行便宜1/3~1/2,但因为缺乏有效竞争,价格还是虚高。”
素来,价格之争是摆在桌面上的挑衅。元云锐亮出来的美多眼镜零售标价:同个品牌、同个款样、同个色号的镜架,要比直通车再低1/3~1/2.然而,更让记者惊讶的是,美多竟然有数十个跟直通车相同型号的知名品牌,零售价格都低于直通车报价的1/2.
但司徒尚炎却显得很豁达,认为美多眼镜超市的加入,会加速整个社会对眼镜超市的认知度和接受度,他向记者戏称“绝不会向眼镜商会那样(封杀)”。同时也直指美多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“一两个品牌款号,尚不具备可比性,关键是要看整体的定价。”司徒尚炎直刺行业发展软肋——国内眼镜品牌数万个,各家眼镜店都在经营不同的品牌,不具备直接比较的可能性。
换句话说,降价也很难显示出竞争优势。服务是最大的变数,也是最后的一锤。元云锐亮剑——在广州率先推出“视光顾问、免费眼部按摩、售后跟踪服务”,并将眼镜加工周转单和加工商品检验记录随货交给消费者。
制造商“越位”染指眼镜行
5月1日,广东眼镜商会副会长、深圳慧明眼镜公司董事长李照教在深圳南山海岸路开了一家400平米的眼镜行——静文爱眼,没有舞狮放炮,不见广告狂轰。举措低调,却一下子打破“眼镜制造商不做终端零售”的行规,“越位”实质可谓石破天惊。
?“眼镜零售业是典型的资本、资源密集型行业,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眼镜品牌品类支撑,便很难形成对顾客的吸引。但是这个行业分工制造明细程度可比汽车工业,板材或是合金,镜架材质不同,制造商也不同,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副眼镜,拼起来要用到好多个制造商的资源。”美多眼镜超市总裁元云锐认为,全中国大大小小的眼镜牌子加起来不下十万个,而中国眼镜制造工业已经是“精耕细作”的标准化、专业化生产,打通上下游资源,整合供应链“看起来很美,但很难推行”。
实际上,国内眼镜零售市场的主流企业往往都需借助资本的力量,通过收购、合并,实现销售网络的快速延展,以连锁店的规模优势获取行业竞争的话语权。比如在2005-2006年,全球最大眼镜生产及销售商意大利陆逊梯卡(Luxottica)集团便一举收购北京雪亮眼镜、广州明廊眼镜和上海现代光学眼镜三家大型眼睛连锁企业,形成在中国两三百家眼镜店的渠道优势。
行业如此发展的结果是,中国眼镜市场长时间被渠道大鳄把持,眼镜终端售价虚高,制造商现金回流折让,资本收益率走低。“眼下,眼镜制造商的出厂价比原来大都减少1/4,不少厂家经营亏损,已经裁员停产。”在广东眼镜商会副会长李照教看来,眼镜制造商是“给别人做嫁妆”,他坦言,向终端零售商转型也是“利益驱使”。
出路在眼镜消费潮流化?
套用一句广告词,都说自家的数据好,你说听谁的吧?
广东眼镜商会副会长李照教认为,如果不是在正规门店购买,即便款号色号相同的国际名牌眼镜,还有真正从海关进口的“正品”和找国内厂家仿牌的“水货”之分。摆在眼前的状况是,中国的眼镜消费都是以满足功能需求为主,而在国外,眼镜是重要的配饰品,跟着时尚潮流走,消费量很大。这正是中国眼镜产业产能过剩,品牌生产消费意识较弱的症结所在。
值得美多眼镜超市元云锐期许的未来同样是,中国眼镜消费潮流化的指日可待。只不过,在元云锐眼里“引导消费者正装配金边眼镜,牛仔装配板材眼镜……,关键还是要把价格降下来先。”元云锐告诉记者,美多眼镜超市的母公司是信江眼镜批发市场,出身背景已经造就他们要“为百姓造平价眼镜”。
而李照教执掌的深圳慧明眼镜公司,本身就是Luxottica的供应商,擅长高档眼镜制作。由此衍生的“静文爱眼”眼镜专卖店,打出娘胎便赋予“为精英制个性眼镜”的使命。
同在广东,同为眼镜行业,同样押宝市场空间在消费潮流上,但是不同的背景,决定了美多和“静文爱眼”不同的资源禀赋,最终能否成就他们不同行业标杆形象,改写眼镜消费文化?业界冷眼旁观。(注:明廊眼镜市场部相关负责人陈青为化名)
视点
G D P对眼镜零售的传导作用将显现
数据
·法国依视路公司调查,中国眼镜市场消费量约1.2亿片,产值只有150亿元人民币;而美国的消费总量也是1.2亿片左右,产值却高达150亿美元。
·统计显示:我国目前近视人口总量达到4亿,占总人口30%.而且,国内近视人口每年以新增3000万的速度增长。中国眼镜行业消费市场总容量已达到400亿人民币。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被分布在全国的数万家眼镜店瓜分,平均到每个眼镜店也就只有几十万的销售额。
预期
目前眼镜零售业人力成本同比上升15%,租金上升10%-20%,其他成本上升5%-20%,整体成本上升的同时,消费者信心却由于金融风暴影响而下降。2008年眼镜零售业在国内股灾、金融海啸等多重国内国际因素影响下,销售总额直线下滑15%-20%.G D P对眼镜零售的传导作用,在2009年3月份真正显现,社会消费品市场在下一阶段,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下降。
瓶颈
现在许多眼镜零售企业的商品周转天数远大于对供应商的付款天数,如某些零售企业商品平均周转天数为60天,而供应商平均付款天数为30天。如果供应商流动资金不足,就会产生断货、缺货等行为。如果有较多上游的供应厂商出现资金链问题,眼镜零售连锁企业必将面临生存危机。